董通

联系我们

姓名:董通
手机:13667208850
电话:13751367121
邮箱:dongtong0537@163.com
证号:14201201310017993
律所: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421号帝斯曼国际中心30层

首页: 律师文集 > 维权打假> 正文

维权打假

做好农村消保维权工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来源:武汉知识产权律师   网址:http://www.whzscqlaw.com/   时间:2013/12/23 16:31:03

      一、甘肃农民消保维权的现状  甘肃全省现有人口2618.78万人,土地总面积45.5万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全省有16823个行政村,绝大多数远离城镇,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文化生活贫乏。农业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1.7%,15岁以上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比重为19.61%,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和法盲的问题比较严重。2003年以前的调查显示,农民中知道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人不足20%,在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能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农民很少。这种状况使农村消费者成了最软弱的消费群体,也给甘肃农村的消费维权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005年前,在甘肃农村农民消费者维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普法宣传重城镇轻农村  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是各级工商部门和消协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往的宣传大都集中在城镇,借助城镇人多势众的优势,达到宣传面广的效果。这种形式是目前普法宣传最普遍的形式,可由于这种惯性思维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重城镇轻农村的现象,使普法宣传难以走进千家万户。  2.农民消费者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  甘肃农民居住分散,信息封闭,他们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了解往往处在一种茫然无知的状态,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国还有一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不知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自己的权利。  很多农民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时,往往不考虑商家是否有侵权行为,只以为自己不懂或不会使用,根本就不知自己还有知情权。即使商家侵犯了自己的权益,也不清楚有关法律法规的条文,更不知通过何种途径为自己维权。即便有人知道维权,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打官司”望而生畏,不愿意去惹麻烦。这造成了农民在思想上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  3.文化程度低,不了解消费知识,维权意识弱  甘肃农民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还有两成人口是文盲或半文盲,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和法盲的问题比较突出。因而农民不了解也不掌握五花八门的消费知识,并且农民的维权意识也未达到自觉自醒的程度,在购买商品时识别能力弱,不索要产品说明书和购货凭证。他们认为要了也没用,有点文化的人对某些说明书也看不懂,文盲就更不待说。他们的意识中,买卖凭的是良心,无所谓维权不维权,更有文盲对维权这个概念都不理解。  4.权益受到侵害时自认倒霉,不申诉不投诉  由于农民法律知识匮乏,不了解也不掌握消费知识,维权意识弱,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选择沉默,对遭受到的损害以自认倒霉的心态漠然处之。一位老农民说:“花钱买东西是自愿的事,吃亏上当只怪咱不懂。你把人家告了也没用。只有自个认了”。这种心态在农村极为普遍,有的农民明知自己买的商品是劣质产品,但嫌麻烦、怕耽误农时,又怕投诉无门、获赔无望而不愿去申、投诉。  5.维权成本高,农民对消费维权望而却步  农村消费纠纷中大多是质量问题,农民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而能够解决纠纷的工商、消协部门又路途遥远,纠纷有时又不能一次解决,这就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索赔所得往往是得不偿失,使农民消费者对消费维权望而却步。  6.执法机构点少面大,无法包打天下  解决农村消费纠纷,维护农民消费者权益主要靠基层工商所和消协分会,但由于执法机构点少面大,一个工商所和消协分会要管辖2-3个乡镇,不可能包打天下,而解决消费纠纷的五种途径程序比较复杂,多数农民不愿采取消协调解以外的其他方式,致使维权途径窄而不畅。  二、近年来我省农村消费维权采取的对策及做法  1.转移宣传重心, 形成维权氛围是落实农村维权的基础  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广大农村弱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把维护好广大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作大事来抓。2003年以来甘肃省工商局和省消协以3·15宣传为契机,将《消法》和省《消保条例》的宣传重心转移到乡镇及农村。各级工商部门和消协组织通过多种渠道,各种媒体和多种形式,广泛向广大农民消费者宣传《消法》、《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等消费维权的有关法律法规。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的红盾护农送法下乡、红盾打假护农等行动,把法律送到田间地头和群众门口,提高了农民识假辩假能力,为农民增产、增收保驾护航效果明显。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和措施,真正使广大农民群众不但明白什么是自己的合法权益,怎样进行维权,并且知道农村消费维权工作有部门管,有人抓,并且还要会投诉和举报。不再使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忍气吞声或自认倒霉,不了了之。一旦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勇于运用法律的武器自我维权与侵权行为作斗争,这样一人带十人,一家带百家,逐渐在农村形成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氛围。  2.建立“一会两站”, 健全消保维权网络是农村维权的组织保障  依法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周到的维权服务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保护农民消费者权益就是要在消费领域使农民消费者享有的经济政治民主权利得到保证和实现,这实际上就是在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做好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工作,在客观上可以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协调城乡发展,为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多年来,农村普法难、投诉难、维权难的状况一直是困扰工商部门和消协以及地方政府的一道难题。从2003年开始提倡,到2005年全面启动,甘肃省在基层乡镇和农村行政村开展了建立消协组织分会、消费者权益投诉联络站和红盾护农站(“一会两站”)的实践,通过在全省农村建立“一会两站”,建全和完善农村消费维权网络,扩大消保维权的覆盖面。据农民群众反映,“一会两站”建设适应了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建设的需要,是对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减少假劣商品对农民损害的重要举措。“一会两站”的建立在农村构筑了一道既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又能拒假打假的防线。政府以极低廉的投入就可以换来农村消费者权利的维护,也为各级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会两站”建起后,可以就地、就近、就便接受农民的消费咨询、受理投诉、依法挽回经济损失等等,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收获,与此相比,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农民作为消费者的权利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为此,省工商局和省消协把“一会两站”建设当作政府的民心工程和工商、省消协的形象工程来抓,并且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截止目前,甘肃全省已建成“两站”16000余个,投诉点遍布每个行政村。一个从村到乡,从乡到县,从县到市州的消费维权网络已覆盖千里陇原大地。  3.加强“两站”站长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是落实农村维权的根本  “一会两站”建成后,“两站”站长的素质和能力是保证其发挥维权作用的根本。这就需要有一大批懂业务、能协调、思想品质好、热心服务群众的人员能在维权的岗位上有效地开展工作。而担任“两站”站长的多数是乡村一级的干部、农民、自愿者的维权积极分子,他们以前很少接触维权工作。为此,各地工商部门和消协统一安排部署、统一时间、统一学习辅导材料,以工商所为单位,组织辖区内“一会两站”的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地进行大规模的培训教育。通过培训把消保维权的基本常识特别是受理和调处消费纠纷的程序、方法及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知识逐步的传授给“两站”站长。同时各地工商部门还有意识地组织“两站”站长参与执法部门开展的市场商品检查监督和各项专项整治活动,以提高他们对消保维权工作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维权工作的基本能力。三年来,全省共举办站长培训班4200多场次,培训、轮训站长和维权自愿者38000人次。“两站”站长在接受培训后都认识到,在乡村建立“两站”很有必要,它有效地解决了困扰农民群众消费咨询无助,举报无路,投诉无门,维权无奈等诸多问题,大大拓宽了农村消费者咨询、举报、投诉、维权的服务渠道,纷纷表示要积极参加、认真搞好这项工作,架起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拉近消费者与维权组织的距离。目前,培训后的“两站”站长大都能正确受理投诉,规范填写各种记录、报表,调解一般性的消费纠纷并向基层分会移送重大复杂的投诉案件,基本达到了会宣传解释,会发现问题,会解决处理问题和能及时反映情况这“三会一能”的标准。  4.消费教育进学校,为搞好农村维权搭建宣传平台  农村消费维权网络构建后,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高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素质和维权意识。工商、消协除经常派人下乡宣传有关的消费维权法律、法规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消费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品服务知识,二是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的知识,三是引导农民树立科学、合理、健康消费的观念,四是传授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法律知识。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电视、广播、报纸,板报、传单,口头宣传和现场讲解。各种方式都有一定的

电话联系

  • 13667208850
  • 13751367121

扫扫有惊喜

微信扫一扫!